第一经济网欢迎您!
当前位置:首页>财经 > 正文内容

快播:男子1次取1元逼哭柜员:取钱5万以下,银行有权问用途吗?专家答疑

取2.5万元,故意一次取1元,昨天发生在浙江某银行的一幕,冲上了热搜。

7月3日,一名男子进浙江宁波的某家银行,对工作人员说,需要取款2.5万元。银行工作人员因工作需求例行询问取款用途时,男子被问得不耐烦,称要将钱分批取出,一次就取一元钱,自己明天还要过来,不把工作人员开除掉,就不干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目击者称,工作人员询问取款用途,是银行规定职责范围内的事情,主要是防止受到诈骗。男子认为钱是自己的,取钱时还问这么多,有点不耐烦。最后男子看到工作人员委屈哭了,才把2.5万元取出来。

此事很快冲上热搜第一,网友也炸锅了。

有的网友认为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,这名男子为难工作人员的行为不妥当。

有的网友认为在银行取款时被询问用途的规定不合理,无法从本质上防止诈骗,同时也没有体现边界感。

也有网友指出,按照银行规定,从3月1日起,个人到银行存取款超过5万元时要进行相关登记。视频中该男子取款金额只有2.5万元,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询问的行为并不合适。

还有网友反映银行业务办理存在手续繁杂的问题,表示能够理解男子当时的情绪。

柜员询问取钱用途,是按规定办事

此事冲上热搜后,相关银行在回应媒体时说,银行领导正在处理此事。

那么,银行柜员在顾客取钱时,为什么要询问钱的用途呢?是否有法律依据?是否涉嫌侵犯了用户隐私?

2022年3月,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印发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》。

《办法》提到,金融机构将对单位和个人银行账户增加管控,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。其中,对个人存取现金、汇款等相关业务作出规定,即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存取款业务,需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。

杭州多家银行客户经理告诉潮新闻记者,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银行工作人员出于合规和谨慎性原则也会对一些不到5万元的存取款金额进行询问,并做一些善意的提醒。

专家:客户有配合的义务

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潮新闻记者表示,金融机构对客户开展尽职调查是受到法律支持和保护的。反洗钱法、反电信诈骗法等法律以及人民银行相关制度文件都对此有明确规定,所以这个柜员询问客户的资金去向或者取款目的,是金融机构开展尽职调查的一种具体做法,客户要给予理解、支持和配合,而这个视频中客户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,他没有尽到配合的义务。

这是金融机构法定的义务,不是银行或者说客户经理故意要这么做,何况这么做还增加银行员工的工作量,有可能还降低其客户满意度。但既然这是法定的义务,客户不是说想配合就配合、不配合就不配合,客户有配合的义务。

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、研究员盘和林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询问取钱用途是当前银行柜台的正常环节,很多时候不是柜员能够决定的,也不是商业银行决定的,此类流程是监管定的,是针对反诈制定的流程,当前金融系统反诈越来越受到重视,但与此同时客户的银行日常存取款业务,转账业务遭遇的限制也越来越多,的确造成了更多的麻烦。客户应该保持良好心态,银行应该为柜员设置委屈奖,但最重要的,还是规则制定要考虑便利性、可行性、有效性,要避免形式大于实质。

(综合中国新闻周刊、潮新闻、新浪微博)

关键词:

标签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