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经济网欢迎您!
当前位置:首页>财经 > 正文内容

揭秘地铁建设中怎样让“钢铁巨龙”盾构机跑起来

济南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全速前进,6条线路、36台盾构机同步施工,首台“双模盾构机”已掘进700余米,高峰时预计有60台盾构机同时作业……盾构机的快速掘进,离不开背后的建设者。8月31日,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发布信息,揭秘怎样让盾构机这个“钢铁巨龙”跑起来。

3万多个零件的巨无霸版“乐高”

济南地铁建设中的盾构机都出自济南重工,首台双模盾构机的组装就是在这里完成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徐入银作为济南重工集团成套公司盾构机一班班长,主要工作就是拼装盾构机。将一个近600吨的“庞然大物”组装起来本身就很复杂,况且这还是济南重工第一台自主生产的“双模盾构机”,装配过程与传统的土压模式盾构机有较大差异,组装工作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

“双模盾构机”组装工作量,是常用土压盾构机的两倍多,而留给他们的组装时间只有两个多月。

在接到装配任务后,济南重工集团抽调了23人组成专班,15个人白天干,8个人晚上倒班干,吃住都在单位,许多人近2个月都没回家。为不影响工程进度,确保盾构机如期交付,他们日夜拼搏、全力以赴。

在盾构机的装配过程中,他们也遇到了一个个技术难题:盾构机的刀盘是封闭的,螺旋机的轴只能一块块放进去进行拼接,效率非常低。为此,几个经验丰富的师傅在经过多次讨论后,决定用导链把这些部件拴在一块,固定起来,就像穿绳子一样勒成一个整体,一次性安装上去。就是这样一个技术,他们为双模盾构机的组装节省了5天时间。

类似的挑战在组装过程中不断出现。从4月20日接到任务,到6月中旬下线,徐入银带领他的团队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完成了济南首台双模盾构机的组装任务。他们积累的技术,也为其他类型盾构机的组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。

盾构机驾驶员12个小时工作在地下

今年6月,济南首台双模盾构机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顺利始发,田王皓接过了徐入银的“接力棒”。作为操作员,他经常一天12个小时都在地下工作,整日与巨大的轰鸣声作伴。

在狭小的操作室内,田王皓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项项数据,熟练地按下控制台上的一个个按钮,操控着盾构机缓缓前进。他随时紧盯着这个“巨无霸”的状态,扭矩、速度、推力、姿态,都不能有丝毫差池。

在济南地铁6号线,田王皓所负责盾构的区间岩石强度是一般高架桥的3倍。面对这样的地质条件,从6月份到现在,他驾驶这台“巨无霸”已掘进了700多米,平均一天掘进7米左右。常人十多步的距离,他却需要花费12个小时,工作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。

田王皓说,每天早晨7点前进入工作面,下班时已是晚上7点,12个小时都基本见不到太阳。每天一开工,他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大小小几十组随时变动的数据,对每个参数进行严格控制。12小时工作下来,很容易产生视觉和精神疲劳,但他明白:盾构机每一项操作都决定工程质量,不能有一丝懈怠。

任务不停歇,工作不止步。这个区间完成了,田王皓还会转战到其他区间继续“战斗”。

“天地连线”的组合,既是夫妻又是工友

除了像田王皓这样的驾驶员,在盾构掘进的过程中,还有管片安装、渣土清运等不同工种的作业人员。在济南地铁6号线3工区,就有这样一对夫妻组合,尽管工作地点相距几十米,却相隔了一个地面,说个话也只能“天地连线”。

丈夫胡晓林是辅助盾构施工的电瓶车司机,每天驾驶着时速2.4公里的电瓶车穿梭在地下隧道中间,进出一趟就需要2个多小时。胡晓林驾驶的电瓶车其实更像是个“小火车”,他的工作就是载着需要安装的管片进入隧道卸下后,再拉着盾构产生的渣土出来。

渣土运送出来,下一个环节就到了开龙门吊的妻子余金花手中。到龙门吊的驾驶室,需要爬35个仰角近60度的台阶,人走上去就像悬在半空。然而,余金花能敏捷熟练爬上,夜间作业的她从晚7点到第二天早7点,要运送几十趟从地下掘出来的渣土。

夫妻两人“天地”配合,妻子在“飞天”搬运,丈夫在“遁地”运输,以对讲机“天地连线”,成为工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从徐入银到田王皓再到胡晓林余金花,他们是两万多济南轨道交通建设者“不畏难、永向前”的缩影,正是因为有了他们,地铁建设才能不断加力提速,市民期盼的“轨道上的美好生活”才能早日到来。

来源:新黄河

关键词:

标签阅读